从零到上线:一个码农的网站开发心路历程
说实话,第一次接触网站开发那会儿,我连HTML和CSS都分不清。记得当时盯着浏览器右键"查看网页源代码",满屏的尖括号看得我头皮发麻——这玩意儿真能变成漂亮的网页?
那些年踩过的坑
刚开始学前端时,我特别痴迷各种炫酷的效果。有次为了做个会跟着鼠标飘的樱花特效,硬是把jQuery插件改了七八遍。结果你猜怎么着?在Chrome上跑得挺美,到了IE浏览器直接变成满屏乱码。那时候才明白,做网站不是写艺术创作,得考虑实际用户环境。
后端开发就更魔幻了。第一次用PHP连接数据库时,我兴冲冲地写了段SQL查询,结果第二天整个网站都被注入了恶意脚本。原来忘记做参数过滤,差点酿成大祸。这种教训现在想起来还后怕,但也让我牢牢记住了"永远不要相信用户输入"这条铁律。
工具链的进化
早期的开发环境那叫一个原始。记事本写代码,FTP传文件,改个样式要反复刷新十几遍浏览器。现在可不一样了,热更新、自动化构建这些工具简直像开了外挂。有次我偶然发现某个框架的live reload功能,看着代码保存后页面自动刷新,感动得差点哭出来——早知道有这个,当年能少掉多少头发啊!
不过工具太多也容易挑花眼。去年我数了数电脑里安装的前端框架,居然有六个不同版本的打包工具。后来想通了,与其追新不如深耕。就像老厨师说的,给你再好的锅,炒菜手艺不行也白搭。
移动端这道坎
记得2015年第一次做响应式网站时,我天真地以为就是改改宽度。真正上手才发现,移动端的坑比想象中深得多。
触控操作要留够点击区域——按钮太小用户会骂娘; 流量加载要精打细算——3G网络下5秒打不开页面人家扭头就走; 最要命的是各种安卓机的兼容问题,有些厂商自定义的系统WebView能让你调试到怀疑人生。
有次解决某个华为手机的样式bug,我对着开发者工具调整了一整天。最后发现只要加个-webkit前缀就搞定,当时气得把键盘都拍歪了。
性能优化这门玄学
网站速度就像女生的体重,永远觉得还能再减点。但优化过度反而会翻车,我有次为了追求 Lighthouse 满分,把所有的图片都转成WebP格式。结果某些老旧手机直接显示破图,只好灰溜溜地加回PNG备用方案。
缓存策略也是个微妙的东西。有回改了个CSS文件,死活看不到更新效果。清理缓存、强制刷新全试过,最后发现是CDN节点没同步。这种时候真恨不得给每个用户发条短信:"麻烦您重启下路由器好吗?"
上线才是开始
很多人以为代码写完就万事大吉,其实上线才是噩梦的开始。服务器配置、HTTPS证书、防火墙规则...每个环节都可能出幺蛾子。
最难忘的是某次凌晨上线,数据库迁移到一半突然磁盘爆满。整个团队熬到天亮,最后发现是日志文件没清理。从那以后我养成了个习惯:每次部署前先拜一拜服务器,虽然迷信,但图个心安。
写给新人的建议
现在回头看,网站开发就像学游泳,光看教程永远学不会。非得自己呛几口水,才能找到感觉。我的经验是:
1. 先做出来再做好看——完美主义是进度杀手 2. 错误信息是最好的老师——遇到报错先别急着问人 3. 保持好奇心——但别在项目里实验新技术
最近带了个实习生,小伙子总问我:"这个功能用最新框架是不是更酷?"我反问他:"你确定客户愿意为酷多等两周吗?"
说到底,网站开发终究是服务用户的手艺。就像做菜,食材再高级,最后还得看食客买不买账。这些年我越来越觉得,比起炫技,能把需求稳稳当当地实现,才是真本事。
(写完这篇文章,我又忍不住按F12看了下这个页面的源代码——嗯,还是满屏的尖括号,但现在的我,终于能看懂它们在说什么了。)